
我從《隱性潛能》學到的事 Part 2
2025 Jul 21 閱讀筆記
這一週我繼續閱讀《隱形潛能》(Hidden Potential)一書,想分享我書中學習到的新觀點!
▋竭盡全力,並非完美主義的解方
我們都知道完美主義路會阻礙自己前進,因此總會想「我不追求完美,我追求竭盡全力接近完美,應該可以吧?」
Thanks for reading!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.
從作者的觀點是「NoNo」,竭盡全力,並非完美主義的解方!
因為竭盡全力是一個過於模糊的標準,想解除完美主義的症頭是「設定一個精確且具挑戰性的目標」行動上,並知道何時適可而止。
⠀
⠀
▋目標其實可以為「大局」而彈性調整
我喜歡作者以他過去身為跳水選手為舉例。
跳水滿分為 10 分。
例如一個基礎跳水動作你設定 6.5 分,但當在練一個複雜的翻轉動作時,這標準可以先降低至 5 分即可。
若是在練一個全新的跳水動作,那分數甚至可以先設 0 分,就完成動作不失敗即可。
簡單來說,就是在已有的基礎上,若你想練新東西,那麼不要花時間與精力去糾結小地方也要同時表現很好。
p.s 跳水運動上,當大會宣布成績滿分 10 分,常會讓人誤以為 10 分是完美,但其實10 分不是完美 (perfect),而是卓越 (excellent),因為完美根本不存在!
⠀
⠀
▋刻意遊戲 deliberate play,能避免過度疲勞 burnout 或悶爆 boreout
第一次讀到 boreout 這個詞覺得很有趣,但翻成中文其實就是我熟悉的「悶爆」,無聊到炸掉,突然又有種親切感,哈。
我喜歡變化,所以一成不變的事,常讓我感覺悶爆。
其實前陣子在做第一輪 12 week year program 時,後期我開始有「悶爆感」,因為一開始關鍵行動我設定的太死,但又要堅持完成 12 週。
雖然很想改,但依據 12 week year 書裡所教的,是不能輕易更動關鍵行動的內容,不然容易為「不行動」找藉口理由,所以我還是硬著頭皮幹完。
現在第二輪設定關鍵行動,不想重蹈覆轍。
尤其讀到書中這個圖 我必須要 v.s 我想要( I have to v.s I want to ),立刻決定更改我第二輪的 12 week year 的內容😆 變成多一點「 I want to」,讓它更符合「刻意遊戲」的品質。

⠀
⠀
▋刻意遊戲 deliberate play是什麼?以及怎麼做?
刻意遊戲是指把訓練與學習,設計成一種有計劃、有目的的遊戲,讓訓練與學習不無聊沉悶。
如何設計刻意遊戲?
• 挑戰性: 確保遊戲設計具有一定的難度,超出參與者目前的能力範圍。
• 目標導向: 清楚定義遊戲的學習目標和期望的技能增長。
• 交錯學習:練習中交替訓練多項不同但相關的技能或概念,而不是一次只練習一項。
• 模擬真實情境: 創造仿真的真實場景,使參與者在遊戲中能夠應對實際挑戰。
⠀⠀
NBA 神射手史蒂芬·柯瑞 (Stephen Curry) 的教練布蘭登·佩恩(Brandon Payne),通過設計一系列刻意遊戲的方式,來訓練他的球員。
例如布蘭登設計一個名為「21 分遊戲」,球員需要在一分鐘的時間透過三分球、跳投和上籃(1分)來獲得 21 分。但在每次投籃後,你都必須沖刺到球場中央,再返回投籃點。
球員會在遊戲的過程中被累得氣喘吁吁,但如此一來這一個遊戲也模擬出他們在真實比賽中的疲勞感。讓每次訓練都是一場比賽。
此外布蘭登在訓練球員過程中,引入挑戰性和不同技能的交錯學習,顯著提升了球員的籃球技術。
刻意遊戲不僅適用於運動領域,還可以在各種學習和技能培養的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⠀
⠀
▋ 大聯盟投手 R.A. Dickey 的人生故事給我的啟發
讓我都覺得人生再怎麼困難,也沒有像他這麼難!(故事的部分再請大家自己找來讀)
蹲了 14 年的小聯盟,到後面都已經 30 好幾了,才真正找出他的潛能。
然後也會覺得他這個過程中這麼努力,但外界給你的評價才不管你努不努力,外界就看你上場表現,表現不好就會得到苛刻的評價。嘴裡出刀。這是社會很殘酷的地方。
我不太是嘴裡會出刀的人,所以讀到這種故事,心裡特別難受😣 覺得外界也太狠了,並心疼 R.A. Dickey。
但他即便在如此「長期」困難的低谷中,還抱持希望、繼續找方法、繼續練習,真心覺得這種心理素質、信念、行動力,很值得我學習。
⠀
⠀
▋ 為什麼大師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?真正有用的建議,得這樣問才問得出來
通常當我們是新手時,覺得給大師教一定會很棒,而我也是這麼覺得。
然而這本書很快翻轉我想法,因為研究顯示大師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選擇。
原因是因為這些大師已經滿腹學識與經驗,就是腦袋東西很多,跟新手腦袋裡的東西,距離差太大了。
大師可能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的新手狀態,難以理解新手的困惑和挑戰。
愛因斯坦首次講熱力學課程時,只有三名學生來上課!他的教學內容常常超出學生的理解範圍,導致他開設的第二學期課程未能吸引更多的學生,愛因斯坦不得不取消了這門課。
如果想從這些大師那裡獲得寶貴的建議,我們不能直接問他建議,最好的方式是協助他們回想自己當初的學習過程,喚醒他們的記憶。
例如:問他一開始怎麼慢慢走到這裡來的?中間做了哪些決定、選擇? 有哪些很重要的轉折? 接著我們再跟大師去聊自己的狀況是什麼,從中整合,這樣大師們才可以給予我們比較有意義的建議。
要不然大師想的跟我們所想的,雖然都在講同一件事情,但是腦袋想的會是不同的事情,因為腦袋裡面裝的東西差太多了。
⠀
---
以上是本週想與大家分享的內容,感謝閱讀💖

Hi ,大家好,我是展展 Betty.
一位喜歡用文字與攝影,記錄生命成長的人.
是一名登山嚮導,喜歡多元,所以除了爬山外,現在感興趣的主題還有 AI、投資理財、變美
▪️ 喜歡書寫的主題:生命體悟、親密關係、親子關係、個人成長、讀書心得、金錢思維、哲學思考
歡迎預約 一對一傾聽對話服務
Hi, I’m Betty.
I’m a person who loves to document the growth of life through writing and photography. As a mountain guide, I enjoy a variety of interests. Beyond hiking, I’m currently exploring topics like AI, investing, and beauty.
▪️ The topics I enjoy writing about : Life reflections, long-term partnerships, parenting, personal development, book reviews, money mindset, and philosophical musing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