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擺脫知識焦慮:用「精益學習」走出資訊過載的困境
2025 Oct 06 閱讀筆記
你是否也曾陷入「知識焦慮」的困境?收藏了無數文章、購買了大量課程,卻總覺得自己懂得越多,行動得越少,甚至因為待辦事項太多而不敢學習新知。
我閱讀本月社群選讀《Lean Learning》(精益學習)一書,書中的觀點深深觸動了我,並提供了一條擺脫「知識過載,執行太少」焦慮的清晰路徑。
今天,我想與你分享我的 4 個收穫:
▋用「精益學習 4 步驟」取代無效囤積,擺脫知識焦慮
過去我常處在「知識過載,執行太少」的焦慮狀態,認為自己執行力不足。
但深入檢視後發現,問題應該不在於「執行太少」,而是「資訊集結太多,延伸要執行的東西也變多,但做不來」而導致焦慮。
甚至之前還有一段時間,因為知道一閱讀,就有好多東西待執行,而不太敢閱讀….哈。
此外,資訊太滿,也容易造成分心。
《Lean Learning》提出的四個基本步驟,可以作為「知識過載」的解方:
1. 明確下一步你想完成的目標。
2. 只學習你前進所需的內容
3. 實踐你所學到的東西。
4. 回顧並重複,以優化流程、加深理解與技能。
這個循環讓我們專注於當下最重要的事,避免了因資訊過載而導致的分心和拖延。當目標清晰,學習就變得精準而有效。
▋學到「下一步」就該行動,這就是暫停學習的時機
書中有一個概念讓我為之震撼:「當你透過學習知道下一步的行動時,就沒有繼續學習的藉口,而是要去付出行動去實踐它。」
這句話明確地指出了學習的「停止點」。我們不必等到學完一整本書、一整門課才開始行動。
只要知道了「下一步」是什麼,就該勇敢地放下書本,去實踐、去犯錯、去修正。
這也讓我聯想起 Alex Hormozi 的分享:「沒實踐就不能繼續讀下一本書。」
停止貪婪地囤積知識,轉而執行所學,才能真正從行動中獲得成長。
▋你不用孤軍奮戰,你可以為自己打造「冠軍團隊」
學習與實踐的路上,夥伴的支持至關重要。
《Lean Learning》提到的人脈支持網,讓我感觸極深。
今年,我在一口新飯的社群經歷完美印證了這一點。
透過主動貢獻與參與,我連結到一群居住在不同國家的優質夥伴,是那種我若飛去他的國家,覺得可以約出來見面聊天,且知道不會尷尬的那種友誼。
這些連結是長期建立起來的,例如跑 12 週計劃 program,隨便線上見面次數就超過 12 次,比自己生活中的朋友見面次數還多。
12 週小組成員延續下來,現在我們組成智囊團,固定每週都會線上會議一次。
這是我想要,但一直無發法實現的事,現在終於有了~~好感動也很珍惜😭
我想說的是,無論是同儕、導師還是朋友,一個強大的支持網絡,能提供的不只是知識,更是持續前進的能量與勇氣。
去打造你的冠軍團隊吧!
那如何開始?
我很同意那瓦爾觀點,建立關係的最佳途徑是「共同創造」,與其依賴閒聊或社交聚會,不如透過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或專案來建立更深刻、更真實的連結。(例如我的冠軍團隊就是從一起進行 12 週計畫的夥伴來的)
在合作過程中,一個人處理壓力、應對挑戰的方式,以及他的真實能力與責任感都會展露無遺。這是在輕鬆的交談中難以觀察到的。
所以積極加入你感興趣的專案,或自己號召辦活動也可以。
▋教學是最好的學習,啟動你的正向漣漪效應
從第八章「從學習到領導」,有一句我非常喜歡。
「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、保持謙虛,並且始終致力於終身學習與領導」
終身學習已經在我生命的關鍵字裡, 但這句話尾巴它提到了「領導」這個詞,這讓我很受啟發!
就是如書中所說的,「你學到東西的時候,你去教導別人;當你獲得的時候,去給予」,這會加速自己的成長並產生漣漪效應。
某程度上來說你領導別人,同時也會領導了自己。
最近,我在網路上分享「12 週計畫」與「番茄鐘」的心得,「12 週計畫」那一篇更是意外獲得超過 30 次分享。
有人私訊謝謝我的分享,甚至有朋友因為我的文章而去參加了相關工作坊,並謝謝我散播的影響力讓她遇到一些很棒的人
創造正向的漣漪效應,這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。
----
《Lean Learning》的核心並非要我們學得更少,而是學得更「精準」。
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幫助,歡迎將這文章轉寄給你身邊那位「收藏了很多文章,卻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」的朋友。
讓我們一起終結知識焦慮,用更精準的方式學習與成長。

Hi ,大家好,我是展展 Betty.
一位喜歡用文字與攝影,記錄生命成長的人.
是一名登山嚮導,喜歡多元,所以除了爬山外,現在關注主題 AI、投資理財、變美
▪️ 喜歡書寫的主題:生命體悟、親密關係、親子關係、個人成長、讀書心得、金錢思維、哲學思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