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踐 30 天番茄鐘:我用 209 顆番茄鐘,累積 104.5 小時高效專注力
2025 Oct 15 一人公司
8月底寫了一篇電子報,說要實踐「番茄鐘工作法」 1 個月,時間就這麼咻咻咻,9月份也已經完整過完啦!
我也認真實踐了 30 天 💪 獲得了「紮實 209 顆番茄鐘=104.5 小時高品質專注力」。
若用一天工作 8 小時來算,約有 13 天高專注時間。
▋九月番茄鐘大復盤
紮實 209 顆番茄鐘,這些時間換來了:
▪︎ 16.5 小時閱讀
▪︎ 20 小時寫作
▪︎ 20 小時復盤與規劃
▪︎ 42.5 小時深度工作 + AI 應用
我也用番茄鐘做其他大小事,例如人際連結、資料整理..等,就不細列啦。
九月最開心的事,是用番茄鐘給的專注力,高效開發一個新服務方案,獲得單筆方案 5 位數收入!
▋快速簡介一下蕃茄鐘是什麼?
蕃茄鐘(Pomodoro)是一種時間管理方法。
基本操作如下:
1. 設定任務:先決定要做什麼事情。
2. 設定時間:將計時器調成 25 分鐘(這一段時間叫一個「蕃茄鐘」)。
3. 專注工作:在這 25 分鐘裡,全心專注,不滑手機、不做別的事。
4. 短暫休息:時間到後,休息 5 分鐘。
5. 循環:每完成 4 個蕃茄鐘,就休息 15~20 分鐘。
▋搭配 12 週計畫,執行力加倍
由於同步在執行 12 週計畫,然後發現「12 週計劃 📅 + 番茄鐘工作法 🍅 」搭配起來簡直是絕代雙驕!!!
12 週計畫:幫助我每週專注在重要目標上。不讓目標虎頭蛇尾。
番茄鐘工作法:幫助我在執行重要目標的時候能夠專注,不被干擾。
你可以這樣理解,12 週處理「願景、目標、關鍵行動」這樣的大框架,番茄鐘工作法是處理「落地執行」 的小框架。
但這篇我主要想講 9 月實踐一個月番茄鐘工作法的收穫,所以說回番茄啦。
▋當時我為什麼想實踐蕃茄鐘?以及實踐後有達到我想要的嗎?
❶ 希望一天能專注 4 小時
實踐 30 天 🍅 後 --> 依記錄,有 15 天的單日番茄鐘數量超過 8 顆 ( 等於 4 小時 ),可得知我確實能做到一天能專注 4 小時。
❷ 做好記錄,知道自己在做什麼
實踐 30 天 🍅 後 --> 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XD
❸ 了解自己的精力狀態(潛能與時段)
實踐 30 天 🍅 後 --> 可知專注力潛能可以一天到 17 顆番茄鐘,精神最佳時段則是早晨與上午。
書中教的要紀錄的是「時間、項目、類型、預估幾顆、實際完成幾顆、差距幾顆」
但因為我想了自己的精力狀態,以及哪一個場所我比較能專注,所以紀錄區額外補上「精神狀態、地點」
實際操作:
時間|精神狀態|地點|項目|類型|預估幾顆|實際完成幾顆|差距幾顆
05:00 |精神佳| 2 樓工作室 |AAR 復盤與規劃|思考與紀錄|1 顆|1 顆|0 顆
記了 30 天,以精力來看,確定我真的是晨型人。早晨、上午精神最好,下午還可以。
晚上已經在妖魔鬼怪(?) 不知道在幹嘛了 🤣 那時專注力、意志力會大幅縮水。
潛力的部分,從紀錄發現,當日最高數量可以做到 17 顆番茄鐘。
有 17 顆的潛力,但無法連續數日,跑 17 顆的結果,就是隔天直接放假一天。因為那 17 顆是在趕工寫作,超耗腦力,真是可憐我的腦袋 😂
▋從 4 顆改切 3 顆為一個循環
番茄鐘書本的說是,建議 4 顆番茄一個長休息(15-20分鐘)
但是我實踐一個月心得,若從事高耗腦力的工作,我個人大概 3 顆番茄就要有一個長休息,這樣節奏讓我更舒適並有持續力💪
之前用 4 顆為一個循環時,覺得太累,長休息結束後,要開啟第 5 顆就會產生抗拒、拖延。
第 5 顆很難按下去捏~~😂
現在改 3 顆為一個循環,抗拒與拖延狀況就有改善。
▋專注與發散狀態
有些人會覺得當進入心流時,被番茄鐘的 5 分鐘休息打斷很可惜。
但實際操作後,我發現休息不一定要完全一刀兩斷正在做的事。
而是讓大腦從「專注狀態」切換到「發散狀態」時,讓事情仍在「背景中運作」。
很多時候,靈感或卡住的想法,會在這段發散時間自然浮現。
如果想更了解「專注」與「發散」的運作機制,可以讀《大腦喜歡這樣學》這本書。
▋未來會繼續使用番茄鐘嗎?
Of course ! 好用會繼續用。
番茄鐘讓我擺脫管理時間的麻煩,我無需再去記錄幾點到幾點做什麼,直接用顆數計算就能掌握自己的專注力品質,以及做了什麼事。

Hi ,大家好,我是展展 Betty.
一位喜歡用文字與攝影,記錄生命成長的人.
是一名登山嚮導,喜歡多元,所以除了爬山外,現在關注主題 AI、投資理財、變美
▪️ 喜歡書寫的主題:生命體悟、親密關係、親子關係、個人成長、讀書心得、金錢思維、哲學思考